10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召开“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 “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厅长郑磊介绍“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小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勇,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程裕秋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能否谈一下,“十四五”以来,我省在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增强思政工作实效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省教育厅厅长 郑磊: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十四五”期间,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为引领,纵深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部省共建红色文化育人高地,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进展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富有成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组织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集体备课,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获批1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有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是“大思政课”建设实现突破。自2022年获批为全国“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紧扣“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主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备课方式、资源整合方式、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五项改革试验”,创新“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教学模式,创新打造“思享荟”思政微课,组织全省百所高校、千支团队、万名师生持续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引导有效衔接,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上升。
三是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更加鲜亮。组织编写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系列教材,推动红色文化全面、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确保红色基因进课堂、进头脑。遴选一批高质量的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常态化、全覆盖地组织开展“红色走读”“红色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广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校”“红色班级”评选、红色故事讲述、“诵读红色家书”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将红色文化深度嵌入日常校园生活,营造时时处处受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是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4111人,中小学共有专职思政课教师18209人,一专多能思政课教师人数60103人,专职思政课教研员共139人,思政课教师总体配比达到教育部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和“思政课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遴选出江西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97人,2个思政课教师工作室入选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构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每年选派10名优秀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访学进修,实现专职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江西高校思政课获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7项,思政课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比赛中荣获特等奖2人,思政教学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央广网记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十四五”以来,请问我省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教育厅副厅长 程裕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涵养,持续将红色基因融入师德修养,先后出台《江西省教师师德师风信用体系管理办法》《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严格落实教职工从业禁止制度和准入查询制度,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搭建教师信用平台,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当好引路人。
二是不断夯实教师教育根基。深入实施教师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赣鄱名师名校长启航工程”等,“十四五”期间,全省共补充招聘中小学教师7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63.81%提升至80.87%,培养选拔省级中小学领军教师1万余名。建成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全员培训体系,近5年,“国培”“省培”共培训教师62.7万人次。基础教育师资硕士研究生培育计划累计招录3000余人,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累计招录4000余人,今年计划再招录5000人。高校领军人才梯队加速成型,近5年新增院士6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由2020年的39.3%提升至62.5%,14个团队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9名教师入选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三是持续巩固教师地位待遇。实施乡村教师职称晋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改革,近5年,全省1.8万余名乡村中小学教师通过改革获得高一级职称。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5.46亿元发放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全省乡镇教师每月可享受200元至500元补贴,最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比城区教师可多享受1200元津补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有效解决乡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持续优化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活动)进校园“白名单”,为教师减负松绑。
四是大力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期从教荣誉制度,每年向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和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增强长期从教教师荣誉感。近年来,我省7位老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5位老师获评全国“最美教师”,1位辅导员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7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队伍,在赣鄱大地上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
谢谢。
凤凰网记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请问过去五年,我省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了哪些特色做法?
省教育厅副厅长 刘小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资金60亿元用于“双一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高校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由2020年的19个增加到61个,牵头和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总数在全国地方高校(不计部属高校)中并列第一;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在无部属院校的13个省份中名列第一。
二是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新突破。瞄准我省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建设5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4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专项,建立物理学等8个培养基地,建设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和5个省级学科交叉中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我省高校获11金42银101铜,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5名,实现各大赛道金奖全覆盖。
三是在服务支撑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引导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形成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基本格局,是全国率先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改革的省份之一。持续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专项行动,紧密服务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的新增博硕士学位授予点占比达74.4%,新增本科、高职专业点占比达72.6%和77.3%,学科专业设置与我省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显著提升,对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谢谢。
江西卫视记者: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发展关系到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十四五”以来,我省在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请问实施效果如何?
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破题之举,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着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办学规模稳步增长。目前,我省共有高职学校73所,其中职业本科学校5所、高职专科学校68所,高职学校(含职业本科)数量在全国排名第8位;在校生85.09万人(其中职业本科3.09万人、高职专科82万人),全国排名第9位。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193所,在校生46.37万人。
二是内涵建设提质增效。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省域产业发展需要,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培育建设6所国家级、16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0个高水平专业群。健全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5年,全省高职学校专业点理工农医类占比达64.8%,服务“1269”行动计划占比达54%,相比“十四五”初期,分别提高4.6、6.7个百分点。125种教材入选职业教育“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73门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连续两届世界技能大赛斩获金牌。
三是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在产业一线培养技能人才。在头部企业建设58家现场工程师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教材,组建校企混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年均产业一线人才培养规模超过2万人。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实习实训,遴选16家企业为省级实习就业综合基地,建设42个省级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与赣江新区、华为、软通共建省级数字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推动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2025届高职毕业生实习就业转化率达到28.83%。
四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南昌光电等2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含1个国家级)和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覆盖全省12条重点产业链和11个设区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向县域下沉,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结合地方产业布局规划,在吉安、上饶等地建设10家县域产业学院。组织开展科技服务“进园入企”专项行动,组建科技服务团,服务企业技术改进、产品研发、数字化转型等。
谢谢。
江南都市报记者:“十四五”期间,面对学龄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能否谈一下,我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省教育厅副厅长 程裕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随着出生人口下降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和分布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学校生源少、布点散、效益低等问题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作出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决策部署。从2023年先行试点,到2024年全域推进,再到今年常态化推进,优化整合了8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妥善安置学生6.99万名,合理调配教师1.85万名。实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改革成效。
一是聚焦优化布局,下好资源配置“先手棋”。坚持试点先行。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定“试点先行、全域推进,重点优化3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的总体思路。2023年在14个县域先行试点,2024年在全省全域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宜留则留,做到“群众不愿意不改、工作不到位不改、保障不落实不改”。坚持稳慎推进。指导各地按照“一县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档”要求,制订“1+8”工作方案,即一个工作总方案和学生安置、交通出行、食宿保障、学生关心关爱、教职工安置、办学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宣传引导、腾退校舍利用等8个配套方案,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集聚资源解决涉改关键和师生关切。
二是聚焦群众急需,打出优化服务“组合拳”。在加强关心关爱学生上献真情,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结对帮扶,用好用足各类资助政策,让被优化学校的学生在新学校融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在做好上学交通保障上出实招,省政府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上学交通服务保障纳入全省十大民生实事,各地结合实际开通交通服务保障线路2158条,服务农村学校2380所,每月服务农村学生320万人次。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上务实功,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打造了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镇中心校。在统筹用好腾退校园上求实效,将3200多处腾退校园用于“一老一小”幸福院、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车间等,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三是聚焦优质均衡,奏响质效提升“最强音”。着眼筑牢优质均衡“硬支撑”,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改革期间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644所,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和城镇挤、乡村弱等突出问题。着眼释放优质均衡“新动能”,大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覆盖学校3681所。创新实施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大手牵小手”协同提质行动,组织全省12所师范类院校与23个县(市、区)结对帮扶,县域义务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着眼厚植优质均衡“软实力”,大力实施强师赋能行动。合理调配撤并校教师,改善教师结构性缺员矛盾。深入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每年2000名乡村教师学历得到提升;创新实施全省基础教育师资硕士研究生培育计划,两年共3000余名教师参加培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改革,全省农村学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近7万名农村孩子享有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农村公共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明显增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谢谢。
省政府网记者:在“十四五”期间,江西高校积极服务“1269”行动计划,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想了解在助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和标志性突破?
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勇: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以服务江西“1269”行动计划为主线,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
在创新能力提升上,充分高效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十四五”期间,高校牵头和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获批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1个,依托高校建设的2个省实验室启动运行。高校研发投入实现年均超20%增长,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6项(含社科5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累计立项近7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立项48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总数在各省份地方高校中并列第一;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在无部属院校的13个省份中名列第一。这些科研成果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推动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建立“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实施高校科技服务“百博百企”“进园入企”等专项行动,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产学研协同机制,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20年的1059.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4.46亿元。今年上半年,高校登记技术合同1472项,金额5.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70%。
在助力产业升级上,各高校主动担当,结合学科优势探索特色路径,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如南昌大学联合江铜集团组建铜产业研究院,推进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六合彩开奖
在产业一线设研究院、派出服务小分队,助力“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西师范大学陈芬儿院士团队全连续流技术、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1类新药白头翁皂苷B4、赣南师范大学纤维素薄膜新材料产业化等项目,实现千万元级至亿元级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高校与产业、地方的协同联动,推动高校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江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谢谢。
文章转载自江西省教育厅